1.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
1.1成果简介
本成果瞄准数字化时代国家战略需求,聚焦解决教学中新知识与新技能更新迭代慢的痛点问题,以培养具有学科交叉融合意识、创新融合能力,适应数字化时代的拔尖创新人才为总目标。面向“AI+”重构数字化时代教学内容,聚源提“智”,将生成式人工智能(AIGC)、超级计算、大国重器与数智化教学深度融合,基于云环境创设学科专属智慧教学底座,利用整合AI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(AI_TPACK),构筑知识体系、能力培养、实训实操互联互通的多功能型化学智慧教学空间网络平台,创新“AI+化学”的教学模式,构建人机双师协同育人体系,并将AIGC应用于课堂教学、课外实践、线上学习为代表的三大教育场景,形成“AIGC+大国重器+科教融汇”助力“跨学科、多平台、自适应”整合式教学实践范式。并将该范式在化工化学类人才培养、跨学科教学、科普活动中进行推广和应用,获全国“慕课十年典型案例”,全国教学创新大赛(黑龙江省赛赛区)特等奖、国赛三等奖,教育部工科化学虚拟教研室首届教学设计创新大赛特等奖,第七届中国石油和化工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。
教学实践秉承“实效为先,能力为重;交互为法,遵教学相长之道”理念。本成果可为“AI+化学化工”新质型人才培养加“数”提“智”,为人机协同教育的发展、应用和实践提供范例,为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,相应教学学术成果发表在《中国大学教学》和《化工高等教育》等国内重要教学期刊,受邀在清华大学、北京大学、浙江大学、东北大学等高校主办的重要教学会议和教学培训中分享教学成果,近三年开展20余场次教学培训,在哈工大中心 “哈工大课堂”中面向全国青少年科普讲座,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注入新动能。
1.2标志性成果概述
(1)创建了化学智慧教学空间网络平台、获国家级一流课程1门、材料化学专业获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(2023~2024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均为全国第一)、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个、省级一流课程5门、知识图谱课程5门、AI课程2门、智慧共享课1门,基于各类一流课程累计服务人数超过75万人次,获教学成果奖和教学竞赛奖共10项。
(2)将国之重器——超级计算,大科学装置应用于实践和实操教学场景中。自主创建了可在线实操的项目式实践教学案例,辅助5门课程的实践教学,在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3门数字化课程,并创建了“化学思政”数字化资源、《计算思维与人工智能化学》“知识图谱+AI课程”——智慧共享课,出版新形态教材1部(获省十四五规划教材)并被推荐参评国家十四五规划教材,创建了可服务“AI+化学化工”类课程的知识图谱和AI资源,发表教学学术文章20余篇,2篇CSSCI论文,核心期刊教学文章7篇;国内重要教学会议受邀发言6次,国内媒体相关报道多次,深受国内同行的广泛认可和好评。
(3)打造了“素质过硬、能力精湛、育人水平高超”的一流师资队伍。成果完成人获宝钢优秀教师、黑龙江省教学名师、全国石油和化工教育教学名师、国家级高层次人才、国家级青年人才、“强国青年科学家”提名奖和首届“工信杰出青年入围者”;所在的“无机化学”教学团队获全国石油和化工优秀教学团队,在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取得显著成效。连续入选爱思唯尔“中国高被引学者”(化学工程与技术),连续入选全球顶尖前10万科学家榜单,连续入选美国斯坦福大学“全球前2%顶尖科学家排行榜”。
1.3解决的主要教学问题
(1)基于学生视角,破解学生数字化素养和知识储备参差不齐的痛点问题。数字化时代需要师生具有一定的数字素养和“AI+学科知识”,交叉融合创新能力协同培养与提升尤为重要,通过筑牢“智慧教学底座”发挥“AIGC+TPACK”技术和理论优势,强化学生高阶性、挑战性的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。
(2)面向未来数字化人才的重大需求,解决如何培育“AI+”数字人才的方法和路径问题。借助AI技术,创设人机双师教学场景,引导学生提升处理多样性信息的能力,实现人机协同提升学习效率。
(3)解决数字化时代如何实施“AI+”教育教学创新,知识体系更新迭代问题。创设新型泛在化的数字学习环境,人师-机师双师协同、人机师生协同,进而唤醒学生求知欲,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需求。